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探岩博酒业路径,绘就共富新画卷

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探寻民族文化与企业融合路径,8月18日,由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贵州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彝心助企”乡村振兴队,奔赴贵州省六盘水市…

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探寻民族文化与企业融合路径,8月18日,由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贵州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彝心助企”乡村振兴队,奔赴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开展“青春逐梦乡村,助力发展振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产业,解码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岩博密码”。

碰头研讨,锚定实践方向

当日活动伊始,实践队于岩博现场教学基地一楼会议室召开实践工作碰头会。三校师生以及岩博村副主任彭飞和岩博酒业有限公司副总裁余秋庭,围绕岩博地区产业特色、实践目标与任务分工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结合专业知识,从产业调研、文化挖掘、品牌推广等维度,探讨助力岩博酒业及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在思想碰撞中明晰实践方向,为后续工作开展筑牢基础。

(图为召开实践工作碰头会 杨礼桃 供图)

展厅回溯,触摸振兴温度

在岩博现场教学基地展厅,“情系民生暖民心”等板块,以图片、实物、故事,还原岩博奋斗历程。老照片里,全国人大代表、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带领村民爬坡过坎发展产业;旧工具旁,讲解员讲述脱贫攻坚的艰辛,从“苦熬”到“苦干”再到“巧干”,岩博人将彝族“团结奋进”精神,融入乡村振兴实践。队员们驻足凝视,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兴旺,更是基层党组织凝聚民心、带头人实干担当的具体体现,以及村民“不等不靠”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这份“温度”,成为队员们理解乡村振兴内涵的生动教材。

(图为团队参观岩博现场教学基地展厅 杨礼桃 供图)

走访酒厂,解码产业基因

随后,实践队走进岩博酒业基地,开启产业调研之旅。在岩博小锅酒厂展区,队员们了解到,彝族先民擅于酿酒,《唐书》记载“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醑”。另外,西南地区历来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的说法,彝族招待客人必用酒。盘州市淤泥河一带的“水拌酒”(彝族特色酒)和彝族山歌远近闻名。

据淤泥乡岩博村口碑相传,小锅酒酿制工艺源自彝族同胞水拌酒发酵工艺和小锅蒸馏工艺,后流传于彝族、汉族等民族中。经过不断试验和探索,小锅酒酿制工艺不断改进和完善。据淤泥乡彝族口碑和汉族家谱记载,小锅酒酿制工艺自明代以来,传承至今已六百余年。历史上,小锅酒酿制工艺曾流传于盘州市大部分乡镇,目前保护与传承最为完好的当属淤泥乡岩博村的贵州岩博酒业。岩博酒业始建于1999年,传承岩博村祖辈小锅酿酒工艺,酒品因口感醇和、不上头、色泽清明,深受当地认可。2004年,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党建引领发展,产业支撑脱贫”战略,余留芬书记带动村民回购酒厂,让600余年酿酒技艺得以延续。从家族传承到集体共建,酒厂的变迁,是乡村产业在党建赋能下,激活传统工艺价值、带动村民增收的生动体现。这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党建引领与产业传承的深度融合。

(图为参观岩博酒业基地 杨礼桃 供图)

此外,在酒厂参观过程中,一面镌刻着红色标语的文化墙,成为解码岩博精神的关键密码。这面墙是岩博酒业与彝族文化、乡村振兴精神融合的缩影。“扎根基层,酿好一瓶人民小酒”——这体现了岩博小锅酒传承600余年的彝族酿酒工艺,是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我不是看见希望才坚持,我是坚持了才看见希望”——这句话呼应了岩博人脱贫攻坚、坚守产业的奋斗历程,是余留芬书记等带头人“苦干实干、扎根大山”精神的精髓,也是乡村振兴中“不等不靠、接续奋斗”精神的生动表达。

(图为参观岩博酒业基地大合照 杨礼桃 供图)

经过一天的岩博实践,队员们深受触动。大家意识到,乡村振兴需“守正创新”,要坚守民族文化传承之本,以传统工艺筑牢产业根基;开拓产业融合创新之路,借党建引领、市场思维拓宽发展路径。岩博酒业的发展历程,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队员们表示,将把实践所学转化为行动,或用新媒体讲好岩博“文化+产业”故事,或运用专业知识助力产业升级,以青春之姿投身乡村振兴浪潮。“彝心助企”乡村振兴队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深耕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让青春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用行动书写“文化赋能产业,青春助力共富”的新篇章。(通讯员:邓超 杨礼桃)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811-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