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青春赋能非遗韵,茶香袅袅助振兴 ——北科学子点亮屏山炒青的传承之路

盛夏七月,当夏日的阳光洒满川南大地,一场关于青春与非遗的邂逅在宜宾屏山悄然展开。为响应《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政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

盛夏七月,当夏日的阳光洒满川南大地,一场关于青春与非遗的邂逅在宜宾屏山悄然展开。为响应《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政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7月22日至8月4日,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华韵铸鼎茶韵屏山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十位学子奔赴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在这片茶香浸润的土地上,他们以“非遗文化”为旗,开启了为期两周的“三下乡”实践之旅,用青春之力为省级非遗“屏山炒青”注入汩汩新动能,让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为乡村振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践的序幕,在五粮液的醇香中徐徐拉开。茶韵屏山实践团的成员们首先走进宜宾龙头企业五粮液集团,沉浸式感受非遗酿造工艺的千年韵味。在座谈交流间汲取着非遗龙头企业在战略管理、组织架构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宝贵经验。这些“他山之石”,如同播下的种子,随后在屏山茶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为当地产业在产品优化、营销升级和人才建设的探索之“攻玉”作好万全准备。

 

 

移步屏山炒青园历史展览馆,学子们循着历史的脉络,细细追溯这项非遗技艺的深厚底蕴与独特文化基因。代际传承的故事如涓涓细流,淌过心间;炒青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匠人的坚守与智慧。在氤氲的茶香中,仿佛能听见茶山的回响,感受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紧接着,他们踏入翠绿茶园,在茶农的悉心指导下,学习“一芽二叶,形态饱满”的采摘标准。葱茏的茶园,不仅是劳动的课堂,更是文化传播的天然舞台。成员们在此进行了实践主题微电影《青锋映翠》的拍摄,将屏山茶园的生态之美与炒青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定格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让更多人得以窥见屏山炒青神秘面纱的一角。

 

与此同时,学子们走进当地的屏山县文清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盛宴。在这里,他们教授了小学生们一些茶叶种类、采摘和制作过程的相关知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对茶叶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这令人坚信,未来将有更多人继续在屏山这片土地上探索前行,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所学,在屏山炒青园与原林茶业汪总的鼎力支持下,茶韵屏山的成员们在两大基地架起直播间,与多所高校共同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非遗文化节”,让炒青非遗和观众在云端相遇,绽放别样光彩。17场直播,45小时的坚守,可观的直播销售额,以及线上线下令人惊喜的销售总额。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屏山茶叶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的悄然提升,更是助力屏山茶农增收与乡村振兴的生动体现。让茶香跨越山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此次“三下乡”实践,如同一座桥梁,实现了“双向赋能”的美好愿景。服务乡村发展的家国情怀,在学子们心中深深扎根。

当实践的帷幕缓缓落下,屏山的茶香依旧袅袅。茶韵屏山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学子们,以青春之名,成为了这份传承与守护中鲜活的力量。这场青春与非遗的相遇,不仅为屏山炒青的传承与推广写下了精彩篇章,更让人看到,当年轻的力量拥抱古老的文化,便能碰撞出无限可能,让非遗之花在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797-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