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万里学院“长寿有方”乡村振兴大赛调研团走进宁海县梅林街道河洪村,深入探访这个因长寿而兴的乡村振兴样板。在山青水秀、古朴自然的村庄里,实践队员们走在布满历史印记的石头路上,体会百岁老人生活的悠然,感受着其间的长寿气息,更见证“长寿有方”文化IP如何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兴村”的乡村振兴特色路。
河洪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梅林街道,自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建立,距今已有973年。据统计,当地户籍1000余人,现有百岁老人1人、90岁以上近20人、80岁以上50余人,长寿人口密度颇高。当地最为闻名的长寿传奇——朱土花(1905—2017)享寿112岁,被誉为宁波第一寿星,这也让河洪村有了“宁波第一长寿村”的美誉。村庄背靠雁苍山,面朝凫溪,“前有溪水缠村绕,后有螺山插云霄”,宜居的生态环境加上村民们食用有机蔬菜、规律作息的健康生活习惯,共同造就了这方水土的“长寿秘方”。
在村民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参观了长寿博物馆,清代四合院“明正第”内,历代寿星的起居用品、药膳配方、民俗物件静静陈列,诉说着百年长寿智慧;来到五树广场,五颗不同品种的百年果树环绕成荫,即使在炎热的夏日也凉风习习,成为村民休憩闲谈的天然“空调间”;登上399级的天寿步道,到达佛手台,金色佛手雕塑托举日出的景象映入眼帘,寓意着福寿双全的美好祝愿。村民口中流传的“河洪走一走,平添三年寿”,队员们在游览后也有了真切体会。
品尝河洪村的特色美食,更是感受长寿文化的重要一环。一根180厘米长的面条入锅煮熟,放入用黄精、枸杞、土鸡慢炖的高汤中,撒上一把村民自家种的小葱,一碗长寿面营养又暖心;用果蔬为辅料、现做现蒸的长寿糕入口糯而不粘,被做成“福禄寿”等吉祥图案,颜值与口感兼具;还有经老面发酵12小时做成的长寿馒头,蒸好后自然裂开“笑口”,寓意“笑口常开”。这些简单健康的美食,既是村民的日常,也是长寿秘方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河洪村以“长寿文化”为核心,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村里不仅修缮了古民居、打造了长寿主题景观,还通过开发长寿面、长寿糕等特色农产品,让“长寿IP”从文化符号变成富民产业。村民们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民宿,游客的到来让土特产有了销路,闲置的老屋焕发了生机,真正实现了“文化兴村、产业富民”。
“长寿”作为河洪村最鲜明的符号,其背后的“长寿文化”极具生命力。我们以“长寿文化”为核心,打造“长寿IP”,总结河洪村民的长寿经验,更看到了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在此次调研中,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与村民深入交流,不仅切实感受了河洪村的长寿气息,更见证了一个传统村落如何凭借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