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江西理工大学学子:红途铸魂,薪火兴邦

近日,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红途铸魂,薪火兴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江西省兴国县崇贤乡贺堂村,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造价、会计、国贸…

近日,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红途铸魂,薪火兴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江西省兴国县崇贤乡贺堂村,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支由造价、会计、国贸等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紧扣“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将课堂所学与苏区发展需求深度融合,通过红色文化挖掘、产业帮扶、基层服务等实践,在红土地上书写青春担当,为老区振兴注入新动能。

红色足迹里汲取力量,让历史“可感可知”

“方石岭的每一块山石,都记得当年红军战斗的模样。”82岁老党员谢世超在战斗遗址前,向实践队员们讲述黄公略将军率部阻击敌人的往事,布满皱纹的手轻抚过带弹痕的岩壁。连日来,实践队循着革命先辈足迹,先后走访兴国县将军园、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白石万寿宫等4处红色遗迹,重走“胜利小道”,在实地研学中感悟初心。

为让红色历史“走出史料,走进生活”,队员们深度挖掘本土资源,与江西理工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队联合编撰《贺堂红色故事》,收录10则贺堂往事;采访多位老党员整理成《贺堂回忆录》,用音频、文字、图片构建“红色基因库”;创排红色情景剧《革命飞将军》,通过“说、演、唱”再现黄公略将军事迹,让红色精神直抵人心。

 

Image

 

(图为谢世超为队员讲述第三次反围剿方石岭战斗历史 谢晶晶摄)

专业所长赋能发展,让产业“提质增效”

“茶叶包装里附带一张方石岭战斗遗址明信片,这样游客不仅买茶,还能带走一段红色记忆。”在春赐福生态茶厂,实践队员向厂长钟春林展示新设计的礼盒样品。

结合专业优势,队员们为贺堂村量身打造“文旅+产业”帮扶方案,撰写《乡村振兴背景下贺堂村茶旅小镇发展调查研究》《乡村振兴视角下崇贤乡茶产业竞争力研究调查研究》等调研报告,设计“茶叶小镇游”“青山绿水游”等4条特色旅游路线;拍摄宣传片《贺堂,你好》及3个景点云讲解视频,设计明信片、贴纸等文创产品,并赠送给贺堂村村民100余件。

 

Image

 

(图为江西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志峰与留守儿童们合影 沈亦飞摄)

“三站”研学体系更让资源活起来。“传承站”里,队员在童心港湾教留守儿童扎染红色图案、缝制红军包,将非遗技艺与红色教育结合。11岁的小燕在扎染手帕上拓印“为人民服务”,说“要像保护布料不褪色一样记着红军故事”。“赋能站”中,金融专业学子化身主播,一场助农直播帮助销售蜂蜜等农特产品;“创新站”里,红色运动会设置“挑红军粮”“送鸡毛信”等项目,吸引孩子们全员参与,让革命精神在互动中传承。

校地协同共绘新篇 让乡村“焕发新机”

“以前路难走、货难卖,现在步道通到茶园,大学生帮我们直播带货,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萧士贡望着家门口新修的茶旅步道,细数着变化。

自2021年江西理工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贺堂村,仅2022年就已推动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3个,争取资金1579.7万元,帮助销售农特产品269万元,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0.8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实践队也深度融入校地协同体系,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会计专业学生帮茶厂优化成本核算,爱好绘画的学子绘制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墙绘,成为村民打卡点;队员们走访200余户家庭,收集“一老一小”需求建议50条,为村两委制定治理方案提供参考。“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方案,更是让村民看到了外面的关注和希望。”江西理工大学驻贺堂村干部邓荣宗说。

 

Image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进行红色墙绘创作 沈亦飞摄)

如今的贺堂村,红色故事有了新讲法,农特产品有了新销路,孩子们有了新课堂。江西理工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红土地,用专业破解发展难题,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中,诠释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让青春之花在苏区振兴的实践中绚丽绽放。

作者/署名:胡馨文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647-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